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工作-> 正文

沈阳工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06

为了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辽教发〔2019〕85号)文件要求,根据我校全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沈抚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

革,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围绕中心、需求牵引

紧密围绕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沈抚地区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要求,以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领域的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

(二)突出重点,提前部署,集成攻关

着力解决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三)明确定位,重点发展,分类建设

充分发挥沈阳工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明确学校重点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技创新。

(四)协同开放,共建共享

以校企、校地合作、国际合作、军民融合为切入点,整合、优化研发平台,攻克重大科学问题或技术难关,实现开放共享。

三、建设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体制机制建设,大幅提升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产出。尽快形成引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优势学科,包括机械工程及信息学科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

2.到2035 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2 个,新增国家级项目10-20 项;联合攻克关键技术2-3项;转化科技成果4-6 项。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重点平台,为科技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1.统筹规划,做好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分步实施的技术路径。

第一是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超前部署学校从2019年到2035年的科技创新工作的中长远规划,细化为“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发展规划。

第二是从2019-2020年,建设和培育3-5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

第三是从2021-2025年,重点建设辽宁省数控机床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机器人工程实训中心、辽宁山区生物资源研究所等,建设1-3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四是从2026-2030年,建设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五是从2031-2035年,继续建设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打破体制机制固有模式屏障,利用国家和辽宁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新模式的契机。积极准备条件,进一步加强校企、校地、军民融合和国际合作,形成机械、信息等优势学科方面的产、学、研、用全链条融合,协同创新。

参与省“重点支持40个左右省级中心(含筹建)建设,培育、组建20个左右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争取把学校的智能制造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辽宁山区生物资源研究所、兵器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所等建设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3.学校优先进行一个重点实验室,两个中心和六个研究所的建设,即优先发展辽宁省数控机床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沈阳工学院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沈阳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实训中心;重点发展沈工机器人研究所、辽宁山区生物资源研究所、兵器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所、测绘遥感研究所和辽宁区域经济研究所等六个研究所。快速形成集团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尤其沈抚地区经济技术发展能力。

4.加快文化传承建设,筹建沈阳工学院艺科融合与跨媒介体验设计服务中心。以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为基础,融合跨界合作,立足研究艺术与社会需求、艺术与产业发展、艺术与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可视化表现手段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媒体服务方案体系。

5.建设沈阳工学院技术服务中心。主动适应地方产业优化、结构调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面向民营及中小微企业,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及技术专长,瞄准技术革新需求,寻求政府支持,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设学科优势的全流程技术服务和咨询中心。使之成为沈阳工学院面向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建设重点团队,为科技创新集聚优质人才资源

通过打造高层次科研团队,以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融合的创新团队建设和跨国界创新研究团队建设,聚合优质人才资源。

1.通过引进、培养和共享等多种方式,重点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高层次科研团队建设。加快学校在智能制造、机器人、兵器制造工艺技术、生物科技、现代农业等学科的团队建设工作。

2.组建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创新研究团队。

3.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设立沈阳工学院博士、博士后科研经费专项基

金,支持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研究,从而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

(三)攻关重点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源头供给

1.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先导,以区域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难点为目标,在现代智能制造、机器人、兵器生产工艺、生物资源利用、现代农业等领域集中优势兵力,抢占先机、及早取得突破,带动其他学科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2.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着眼解决发展瓶颈。积极支持各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把握科技创新重点,联合承担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开展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

3.聚焦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作出新概念、获得新认识、推出新成果。加强新型智库整体规划,支持学校“辽宁区域经济研究所”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决策咨询,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和学院两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政策法规,完善学科领域带头人的激励政策,提供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研究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科学伦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学诚信要求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