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其了解最深的“大学生活家长”,能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尤为重要。以下是为我作为辅导员的一个有意义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学生T,男,该生在高二期间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同寝室同学经常通过肢体、语言以及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等行为,给该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留下了难以平复的阴影,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恐惧。高三家长了解情况后,给该生进行了转学,并对其进行的专业的心理疏导,虽然性格还有些内向,但是已经可以正常分享、交往以及生活。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寻找自我价值的时期,从开学初的新同学相识与交往、室友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校园活动的参与等,他都努力积极地投身其中。可是,还是由于他不善言辞于表达,各个方面进行的都不太如人意,而心理问题的再爆发要从一场以班级为单位的院级新生辩论赛活动说起。他觉得可以提升自己与同学间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表达,再加上他很爱看书,所以就跟心理委员报名参加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辩论赛,也由于他写的辩题稿子很有逻辑性,就变成了他们班级辩论队的队长。在他努力的准备下,终于迎来了第一场辩论赛,第一轮发挥正常,可是在自由辩论环节,对方有一个口齿伶俐,充满锋芒的女生,几番反问的连环“轰炸”让他毫无“还口”的招架之力,可是他对于对方辩手的回答和问题有很多想法,就这样,第一场比赛以失败告终。他的心里充满了不服以及对于队友的愧疚,导致与他压力巨大,每天都在考虑下一场辩论赛的事情,也不怎么跟队友进行共同交流,也就是这样由于他的疏忽,错过了下一场比赛时间地点的通知,当距离比赛还有半天的时候他才看见,而他在没有跟队友商量的前提下自行决定进行弃权,且弃权后也没有告知自己的队友。导致队友还在积极准备比赛,直到当晚比赛时发现同自习室班级的辩论队成员都去参加比赛,同学们询问他时,他才吞吞吐吐的说弃权了。队里比较强势的一个女同学就有些不理解,带着些许质问的语气询问原因,但是他却选择避而不答,让这个女生气愤起来了,并对他进行了一些例如“为什么你一个人决定我们的比赛”“当不好队长当时就不要自告奋勇当”等言语的“出气”,他也没有进行解释,就这样结束了这场辩论赛,也就让他的心理出现了波澜。
第二天看辩论赛结果,我对输掉比赛的班级进行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工作,他们班级来的时候,他就没有跟着一起来,其他队友就跟我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抱怨。了解事情的大致原由后,首先对于他们统一进行的应该团结以及理解包容他人的教育,事后又把那位强势的女孩留下,进行了单独的谈心谈话,指出她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教育她以后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理解包容每一个不一样性格的同学,只有大家一起在不断发生事情并解决问题的中才能互相成长,团队才能更加的团结。由于知道他心理比正常学生的心理更脆弱些,我立马就找到他,跟他进行谈心谈话。他的情绪有些低落,一直低着头不敢看着我,我问他为什么不看着我跟我说话呢,他表示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对不起我,我开始慢慢询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也慢慢跟我讲述他的心路历程。他觉得辩论场上的那个女生说的无逻辑性,而且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他很不理解为什么对方还会赢得了那场辩论赛,并觉得由于自己的原因,让队友没有进行第二场辩论赛表示愧疚,觉得对不起我的辅导与期望。我从那场辩论赛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告诉他并不是他或者裁判的错误,跟他讲解辩论赛中的各种发生的情况以及最后评分的几点要素,让他理解对方强势是她的辩论风格,而不是针对于他,也让他了解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不是心怀愧疚一声不吭,要进行多沟通了解,不要对别人想当然。更加告诉他,努力过就好,不要把周围人的期待当成一种压力,应该化为前进的动力,就算你觉得你没有达到大家对你的期待,也不要觉得对不起,因为也就是周围人都理解你,才会对你有期待。就这样,跟他慢慢谈心,从刚开始的我一直在说,到后来变成跟我对视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最后主动跟我说,他想回到自习室跟队友进行一下抱歉跟希望谅解,我同意了,并悄悄的跟在了他的后边,在教室门口看见了他们的和解。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第二天就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电话,原来是他主动找了老师进行了心理咨询,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进行了倾诉,并表现出主动治疗的欲望。心理老师跟我反馈了他的情况,并跟我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互相了解情况后,还是决定将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跟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家长也是从辽阳的家里驱车赶到学校,跟心理老师和我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建立了三方协作的方案进行该生后续心理情况的观察治疗。
二、案例分析
1.由于本身性格的内向,在受到创伤后不知道倾诉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导致在高中受到欺凌后没有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下,造成了心理创伤。
2.经历创伤后,虽渴望与外界交流接触,但缺乏与周围人的接触交往,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矛盾的恶性循环。
3.缺乏遇事冷静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导向进行处理,造成周围人不理解的状态。
4.现在所处学习生活的群体环境,为大部分心智也不算太成熟的同龄人,在遇到问题是,并不是都会给他足够的包容与理解,导致他与周围人的接触与交往很困难。
三、教育方法
1.时刻关注他的动态,并进行定期的谈心谈话,并教育他主动找我进行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主动跟父母分享平时生活的点滴。
2.与心理咨询中心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状态以及日常状况进行沟通交流。
3.与家长保持通畅的联系,沟通该生的日常状况。我和他家长的联系比较密切,一般来说,我一周与他父亲通话一次,平均每月都会进行面谈。关于孩子的学业以及日常生活都会进行一定的了解与互相沟通,父母也会在假期请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谈心谈话。
4.以性格内向为原因,与班级班长以及寝室人员进行谈话,对他进行包容以及相应学习生活的帮助,鼓励带动他早日融入集体生活中去。
四、教育效果
通过此次事件的发生,该生与我已经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就像朋友一般,虽然在这一年半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作业不会写就不上交作业,上课会迟到,参加羽毛球比赛失利心里失落等,但是他都会与我沟通,并找到解决办法,也从以前不跟父母分享学校生活,到回家后就跟着父母说自己经历的事情,父母也感受到了他的巨大改变。
五、案例反思
通过发生的事情,让我有一定的反思:
1.主动全面了解,及时上报
学生发生事情的时候,通过各种渠道尽快直接或间接了解事件基本信息,掌握事态发展状况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并听从领导指示。
2.因材施教,家校积极沟通
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经过后,深层次了解学生成长经历,进行因材施教,结合多方面进行积极沟通处理。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真实情况后共同商讨,做到家校互动。听取多方意见,确定最终方案后应科学实施——即尽可能的保护当事人隐私,不至于在事后造成心理障碍和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3.总结思考,合理善后
总结思考和善后处理亦不容忽视,根据事发根源对当事人进行安抚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通过事后总结思考,可发现事件的共通性——大多事件都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因此我们应关注广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采取多样化方式,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为其缓解心理压力提供有效方法,并帮助其重塑自信心。
作为大学辅导员,除了让学生们顺利毕业,更要陪他们感受生活的温暖。
(文/张姣)